贫困的结构

国民经济的目的是让国民幸福,这一点不能忘记。

贫困使人们不幸福,最糟糕的是,甚至会危及生命。 贫困否定了人性和人格。

贫困基本上是由于分配不均引起的经济现象。 如果不能实现按劳分配,差距就会扩大。

经济现象的根本是人与物的问题,是分配的问题,虽然“钱”是次要问题,但“钱”对分配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然而,最终,经济的实体是人和物。 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物资短缺。

经济的根本在于生产量、收入和消费量的关系。 分配是企业和政府等根据工作支付准备金“钱”作为收入进行有组织的分配,通过使用作为收入获得的“钱”购买生活所需的物品来完成。

支撑这种经济的机制有其结构。

贫困是由经济结构引起的。

如果说统一货币就能消除贫困,那是不对的,因为贫困是由经济结构的扭曲引起的,如果不纠正这种扭曲,贫困就不会消失。 特别是国家间的扭曲引起的贫困,如果统一货币,会加速并变得更加明显。

无论是贫困还是国家间的争端,其根本原因都是分配的扭曲。 经济问题在于这种扭曲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问题在于资源的不均。 如果国民所需的资源都能自给自足,就不需要依赖其他国家。 然而,大多数国家无法自给自足。

我国依赖其他国家的许多物质资源。 我国过剩的资源是劳动力。

由一个国家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所需的消费资料的不平衡引起。 这种不平衡如果不纠正经济结构,就无法解决。

国家间的经济扭曲也会影响国民生活,产生贫困。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无法自给自足所需的资源,就必须从其他国家获取。 手段是贸易或战争。 也就是说,要么通过金钱,要么通过武力掠夺。 武力是不合理的。

也就是说,缺乏的资源通过金钱来处理,这就是贸易。

战争不是由一个独裁者的野心引起的。 经济原因总是隐藏在背后。如果不正确理解经济原因,战争就不会消失。 战争既是政治的延续,也是经济的延续。

对被统治国的国民来说是屈辱,对统治国的国民来说是荣耀。

国家间的扭曲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如果不纠正经济结构,扭曲就不会消失,但仅仅纠正是不够的。 如果不是通过纠正分配不均的结构变化,就无法解决问题。 反而会扩大贫富差距。

最终,如果不能在生产阶段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分配结构,就可能导致贫困的输出。

经济的实质是由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决定的。

一般来说,很多人关注市场的动向和结构,但实际上,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不是简单地进行监管就可以的,相反,放松监管也不是解决之道。 市场政策应该根据产业的性质、结构、发展阶段等前提条件来选择,不能脱离前提条件一概而论。

实体是生产和消费。

一个处于生产年龄的人所产生的生产量,一个人需要养活的人数,一个人所赚取的收入如何平衡的问题。 如果不能实现按劳分配,差距就会扩大。

在经济中,质量、数量和密度是重要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都有质量、数量和密度的差异。

经济的实体本质上在于生产了多少,消费了多少。

经济的本质是为了生存的活动,是如何生产和获取人们生存所需的资源,并如何分配这些资源。 这样考虑,经济的实体就会显现出来。 能够在国内生产所有国民自给自足的资源的国家很少。

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必需品的数量。 必需品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

经济是为了生存的活动。

无论宝石价格如何上涨,都不会影响物价,但石油价格上涨会影响物价,因为石油是必需品,石油价格上涨到可以购买石油的水平,人力成本也会上涨。

生产资料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有形的财产是肉、鱼、石油、建筑物等人们生存所需的可见财产。 无形的财产是金融、服务等不可见、无形的财产。

俄罗斯的强大在于几乎所有资源都能在国内获取。 相对而言,日本的自给率极低。 这一点需要正确认识。

这里重要的是“钱”的效用。 无法自给的资源必须从其他国家获取。 这时,发挥威力的是钱。 这就是钱的效用。

钱是分配的手段。 钱既是分配的手段,也是交换的手段,支付的手段。 钱是支付准备金。

最终是钱。 因为“钱”全面承担了分配的手段。 但即便如此,“钱”也只是手段。

将所有经济价值还原为货币价值,准备分配,这就是市场经济、货币经济的本质。 但货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不是绝对的、普遍的价值。 是相对价值,通过与物结合而存在的价值。

问题在于人和物是有限的,而货币价值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如果不限制上限,价值就会无限上升。

推动经济机制的是差异。 是由过剩和不足引起的差异,是试图消除差异而产生的压力。 “钱”通过使用发挥效力。使用后“钱”就会消失。 消失后“钱”就会不足。 不足的“钱”需要补充。

收入和支出的差异。 价格差异。 时间差异。

差异是推动经济的动力,但极端的差距反而会成为钱流动的障碍。

一个国家通过交易将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兑换成货币价值。 然后用产生的多余货币获取不足的资源。 如果没有多余的“钱”,就无法获取不足的资源。 这意味着国家贫穷。

也就是说,缺乏的资源只能通过生产多余的资源,用卖给其他国家获得的钱来获取。

现在的日本人无法想象卖不出去或买不到的情况。 他们认为只要付钱就能得到任何东西。 但前提是有足够的钱购买想要的资源。 没有钱,没人会卖给你。买不到。 贫困就是现实。

因为被“钱”的流动所左右,看不到经济的实质。 这样考虑,将一个国家的经济比作公司经营,经济的实质就会显现出来。 假设企业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一定的。 如果收入逐年增加,除非提高单价,否则利润会被成本压缩,最终会亏损。 经济价值一定意味着销售额一定。

如果不提高价格以应对成本上升,利润就无法维持。 那么提高单价如何?即使这样,表面上的销售额会上升,但如果销售数量没有变化,实际的经济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定的。变化的是交换价值。名义价值。

在市场上,推动商品流通的是收入和支出。 “钱”流动的方向与商品流动的方向相反。

推动市场经济的是“钱”。 市场现象基本上是连锁反应。 一方的收入是另一方的支出,另一方的支出是对方的收入。 因此,市场交易的总和为零。 这与统计偏差相同。

因为单独看经济主体,看不到经济的实质。

获取收入的手段是现金销售、税收和借款。 支出是费用和生活费、还债。 分配是收入。

这些要素是通过钱的进出、收入和支出形成的。 总体来看,收入和支出是平衡的。 现金销售对卖方来说是收入,对买方来说是支出。 税收对政府来说是收入,对纳税人来说是支出。

通过缴纳税款,钱的效用被广泛认可。(租税货币论)

有形财产不足时,必须通过无形财产来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收支和损益的区别。 利润是损益的概念,收支上重要的是余额。

将收支和损益、借贷分离,使得能够测量钱的效用。 但这也产生了盲点。 借款的还款在损益上没有计入。

收入涉及收益和负债、资本。 支出涉及资产和费用。

收益和负债涉及收入,但不完全一致。 费用和资产涉及支出,但不完全一致。

借款产生的支出是还款,费用是折旧。 这将钱的流动与损益分开。

收入是阴,支出是阳。 收益、负债、资本是阴,资产、费用是阳。 利润是阴德。

负债、资本、收益表示名义价值,资产和费用表示实质价值。 名义价值是货币价值,实质价值是物质价值。 货币,即“钱”是阴,物和人是阳。

贷方是阴,借方是阳。

市场是分配的机制和场所。

不懂会计就无法理解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 早上进货,卖出, 销售额减去进货成本。差额是利润。

但现代会计规则不称利润为利益。 利润是余额。

对借款的看法也改变了。 纸币的根源是收据、借据。 可以说现代货币制度是以借款为基础的。

借款、负债产生债权和债务。债权是资产的来源,债务是负债的来源。

资产和收入的偏差阻碍了正常的钱流动。

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分离借贷和损益进行计算。 借贷,即借贷和期间损益的分离,意味着将钱的长期效用和短期效用分开考虑,并将负债,即借款和资本的收支作为单独的会计进行计算。

通过这种方式,对期间损益的评价与现金收支,即现金流分离。 这确立了资产、负债、资本的概念。

富人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资产家,另一种是收入高的人。 这是象征性的。

借款的对立面是资产。

从按劳分配的角度来看,资产产生的价值是不劳而获的收入。 原则上,劳动产生的收入应该是根本。

费用在经营上被误认为是障碍,有些经营者和政治家一味追求削减成本作为经济目标,这是大错特错。 费用不是障碍,而是必要的。费用是分配的手段和关键。 因此,如果盲目追求低价和削减成本,经济将失去实体,变得衰弱。

因为费用是人力成本。

这些观点是利润,即损益哲学的基础。

费用是人力成本的集合。 商品也是为了制造商品所需的劳动的集合。原材料也是如此。 这样考虑,经济的本质就会显现出来。 费用的目的是分配。 人力成本的方式反映了经济的方式。 人力成本的作用首先是生活费。 现代经济是工资化的。

在市场上实现的是合理的价格和合理的费用,而不是廉价和无限削减费用。 因为费用是人力成本,是分配的关键。

如果市场因过度竞争等原因而荒废,采取措施恢复市场也是重要的政策。 否则,产业会陷入垄断和寡头状态,竞争的效用会失效。

重要的是人力成本,即工资和生活费,是分配的手段。 这里的关键是分配。

考虑人力成本对经营的影响。

以二十多岁为主的公司,四十年后,核心成员将变成六十岁。

假设销售额不变,即生产量不变,但人力成本上升。 销售额增长和销售额不增长的前提条件不同。 这是前提条件的问题。

销售额扩大的情况、停滞的情况、缩小的情况。

费用是相对值,由销售额、收入、生产决定。 当资源绝对量不足时,重点放在生产上,费用被压低,随着生产量的满足,经济成熟,重点转向消费。

如果在经济成熟阶段经济体制转型不成功,经济会因为费用相对较高而走向衰退。

一个是人力成本能产生多少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能产生多少交换价值。所谓的成本效益。

关键是收入一方面是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生活费的来源。

一个人赚取的收入需要养活多少人。

现代经济制度的一致趋势是希望将人力成本保持在一定水平。 无论是自由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极权主义经济,这一点都没有改变。

最终希望统一为工资劳动。

销售额,即收入是不确定、不稳定的,而费用、支出是确定、稳定的。 企业和行政机构通过将不确定、不稳定的收入转化为固定收入,起到整流钱流动的作用。

以工资的形式,在规定的日期按时支付固定的报酬,稳定家庭收入。 通过这种方式,纠正消费的波动和偏差。 消费稳定,保障计划生产。 此外,冰箱等技术创新使食品等长期保存成为可能,进一步稳定了消费。

这使得家庭借款成为可能。

可以说,人力成本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 一个国家的实体体现在人力成本的平均值和分散上。 还有最低收入、最高收入。 即总额和偏差。

以企业的兴衰为例,以二十多岁为主的公司,四十年后,核心成员将变成六十岁。 因此,费用也会上升。 必然导致损益平衡无法维持。 成本效益不再匹配。 这种现象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也可以看到。

经济应该以人的一生为基础来考虑。 如何平衡一个人在一生中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和一个人在一生中生存所需的消费资料,是经济的根本。 如果在还活着的时候,无法获得生存所需的消费资料,这意味着经济无法成立。

一生中,问题在于有些时期和部分可以从事生产活动,有些时期和部分不能。 一生中能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有限,显然,在一定时间内,有些人从事生产活动,有些人不从事生产活动。

少子老龄化问题是象征性的。

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收入的部分是关键。 在家族主义社会中,家庭弥补了这一部分。 战后,国家承担了老年生活,但少子老龄化使得未来能否继续承担老年生活变得不确定。 现实是企业承担了人生。

年老后无法自己赚钱,担心未来,就会在单年度内平衡账目。 以经济合理性行事。

最近,据说老年人孤独死增加了。街上的商店街消失了,自营商和个体经营者不见了。 街道被便利店和连锁店占据,各种生意标准化、统一化、合理化。 现代经济偏重生产,忽视了消费。 年老后无用,就像废履一样被抛弃。

经济是为了生存的活动,本质上在消费场所被废弃。 消费是费用。费用是人力成本的集合,这一点不能忘记。 如果发现价值,就会支出。这会产生附加值,生产本身不会产生附加值。 相反,生产的效率化会削减附加值。 附加值是人的工作产生的。 因为人烹饪,食物才有附加值。

如果将食物委托给工厂生产,附加值就会消失。 因为花费时间和精力,才会产生附加值。 服务业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将服务机械化,附加值会消失,失业率会上升。

像工厂一样冷酷无情的无机商店里,除了顾客,没有其他人。 失业者充斥街头,这能称为富裕吗?

感受到富裕是在消费时,而不是在生产时。 富裕是在支付“钱”时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