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希望人们幸福。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飮食之道也。飮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
師者衆也。衆必有所比。故受之比。
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
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
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剥。
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終盡。剥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
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
離者麗也。
神希望人们幸福。
为什么知道神希望人们幸福呢? 人的幸福与否是通过结果表现出来的,看就知道了。 因此,必须有愿望并采取行动。
行为、结果和工作表明了这一点。 有谁不希望幸福呢?
大多数不幸是人们自己招来的。 不幸的种子是憎恨、怨恨、嫉妒、傲慢、贪婪、不伦、背信、谎言、欺骗、虐待、无信仰、自以为是、自私、无情、残忍、残暴、不道德、非道、无耻、卑鄙、卑劣、劣等感、不懂礼仪、背叛、争斗、争吵、歧视、私利私欲、犯罪、威胁、偷窃、暴力、欲望、猥亵、诱惑、贪婪、贫困、疾病、事故、灾害、战争、饥饿。 核武器、毒气、生化武器不是神造的,而是人造的。 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变成毒药。
工作和行为反映在结果上。 邪恶的行为不仅会使自己不幸,也会使他人不幸。 即使能欺骗他人,也无法欺骗自己。
经济的目的是让人们幸福。 幸福是自己不愿意就得不到的。
没有“钱”就无法幸福。 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幸福。 重要的是“钱”的用途,为什么、为了什么、为了谁使用“钱”。
这就是经济的思考。
什么是幸福? 首先,家人健康。 其次,不用担心明天。 第三,物质上不困窘、不缺乏。 第四,和平。 第五,相信彼此。被信任。 第六,自由。能说想说的话。 第七,能工作。
孟子说,三乐是君子的三种快乐。一家人平安无事,不愧于天和人,教育天下英才。 贝原益轩在《养生训》中说,三乐是行道积善之乐,健康生活之乐,长寿之乐。
这与幸福相连。
幸福是指幸福的状态。 也就是说,成为幸福就是使自己处于幸福的状态,并维持这种状态。 因此,制度中的指标成为问题。 通过制度和机制监控状态,决定经济政策。这是其指标。
日本人不愁住的地方、吃的东西、穿的衣服。 水只要拧开水龙头就能出来,拧开阀门就有煤气。 石油只要有钱就能买到。 电只要打开开关就能用。
然而,吃的东西、穿的衣服、住的地方不足的时代更长。
根据联合国统计,2023年有7亿1300万人到7亿5700万人营养不足。 每年有300多万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统计显示,什么时候最幸福,吃美味的东西时排名相当靠前。 吃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幸福不一定与快乐相连。 相反,快乐往往是不幸的种子。
现代经济政策以增长为前提。 然而,现实市场通常反复扩张和收缩,经历创生、成长、成熟、衰退、再生的循环。 成熟期往往比成长期长。
市场饱和时,要求提高质量。 这就问到了真正的富裕是什么。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成长的人,首先追求能吃饱。味道是次要的。 那个时代,大量生产、便宜且多是最受欢迎的。 量上满足了,收入也提高了,味道变得重要。 现在,美食节目盛行。 另一方面,便利店便当和外食连锁店的工业产品也很流行,为什么呢?
收入和生活,也就是消费和生产的方式,这是经济的结构和逻辑。
只要能遮风挡雨,能吃饱,能避暑避寒就好。 有了庭院,就想要美味的东西,想吸引大家的目光。
不仅是食物,住的地方也是一样,没有住的地方时,即使是简陋的棚屋也好,变成廉价公寓,独栋住宅,现在是高层公寓。但另一方面,空房和无家可归者在增加。
家电产品也从收音机到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液晶电视、数字电视、SNS,经历了变迁,创造了新的市场。 另一方面,家电制造商的衰退在加速。
从量到质的转变不顺利。 另一方面,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无人化在推进,失业在增加。
生产效率优先,消费质量的提高被忽视的结果。
生活的场所、消费的场所是以家庭为中心的。
经济的起点在于家庭。 幸福的源泉在于家庭。
家庭是由血缘关系形成的共同体、集体。
家庭经济是共同生活的集体。共同体。
今天,家庭关系变得淡薄,家庭的崩溃已经被呼喊了很久。 然而,过去,家庭是生活,即经济的中心。 在农业社会中,家庭是生产的据点,负责生育育儿、烹饪、洗衣、清洁等家务全般。 也照顾病人和老人。 此外,作为地区社区的据点,也负责婚丧嫁娶。 古时候是自给自足的。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展,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分离,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 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再到个人。 随着这种变化,家庭的形态和经济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然而,不考虑家庭的形态来谈论经济,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没有改变。
家庭是幸福的根源。最后回归的地方,依靠的地方,悲伤时,寂寞时回归的地方。 不幸往往始于家庭的崩溃。 因此,家庭是经济的起点。
家庭的核心是一对配偶。 一对配偶构成一对夫妻,如果有了孩子,就构成一对父母。
过去,异性是基本的,但今天也有由同性构成的情况。 也就是说,家庭制度是以婚姻制度为基础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也在变化,但无论何时,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都是家庭经济的基础。
如果希望幸福,根本在于爱。
每个人都有母亲和父亲。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家庭基本上是以夫妻、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等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
家庭的角色,第一是照顾家庭的日常生活。第二是生育、育儿、教育、照顾孩子。第三是照顾老人、老年护理。第四是生产活动、劳动。第五是照顾病人。第六是婚丧嫁娶。 这些工作由夫妻分担完成。 人手不足时,孩子和老人也成为重要的劳动力。
在这些中,生产活动从家庭经济中分离出来,成为唯一的“钱”的收入来源。 生活场所、消费场所和工作场所分离。 因此,承担现金收入的男性地位相对优越。
家庭的责任是家庭经济的投资、长期资金的运作。 即,人生的三大资金,第一是教育资金。第二是住房资金。第三是养老资金。 此外,还有结婚、生育、疾病、失业等支出。
为了赚取家庭经济所需的资金,家庭外经济得到了发展。
二战后,最合理化的劳动是家务劳动。家务劳动通过电气化提高了效率。 例如,电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燃气炊饭器等。 随着家务劳动的合理化,女性的社会进步也得到了促进。 这促进了核心家庭化,核心家庭化促进了家务的外包。
家务的外包使外部经济的市场逻辑渗透到家庭中。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对家庭劳动、非工资劳动的蔑视。 基本上,家庭劳动是消费劳动。
背后有一种思想,即生产优于消费。 家庭、消费是私人的。家庭外、生产是公共的、社会的。
这是一种能否换算成“钱”的想法。 不能换算成货币价值的东西没有经济价值的思想。
女性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女性的经济独立。这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家庭被分解、解体。
家庭制度的变化也影响了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 即,从家庭主义的伦理观转变为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从家庭主义的支配关系向以“钱”为中心的支配关系转变。
过去,婆媳问题是严重的家庭问题,但现在分居已成常态。 继承问题仍然严重,但长子继承现在已经改变。 根据继承税的根本思想有很大不同。
对婚丧嫁娶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结婚是家庭与家庭的问题,现在是个人的问题。
此外,家庭制度的变化也是终身独身增加和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因为家庭的存在价值和必要性正在失去。
厚生劳动省将“家庭结构”分类如下。 (1)单独家庭 指只有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 (2)核心家庭 A 只有夫妻的家庭 指只有家庭主和其配偶构成的家庭。 B 只有夫妻和未婚子女的家庭 指只有夫妻和未婚子女构成的家庭。 C 单亲和未婚子女的家庭 指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婚子女构成的家庭。 (3)三代家庭 指以家庭主为中心的直系三代以上的家庭。 (4)其他家庭 指上述(1)~(3)以外的家庭。
这种分类反映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会分工促进了外部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实质体现在人口构成上。 为什么说消费是经济的基础?因为消费的对象是全体人口。 相对而言,生产是生产劳动人口,分配是收入者的人口。
假设有一个一万人的社会。 如果这个社会与外界隔绝。 生活所需的东西由一万人生产和获取,一万人分享,一万人消费。 也就是说,生产量、分配量和消费量是一体的。这就是三面等价。 只是随着分工的进化和组织化,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关系会有所不同。 假设这个社会由两千个五口之家组成。 并且由四十家公司和一个政府组成。 每个家庭提供一个家庭成员作为劳动者参与生产活动。 这样两千人分担生产活动。在市场上出售生产的东西,分享所得的收益。用赚到的钱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用所得养家。 在政府工作的人通过征税生活。
基本上,生产者也是收入者和消费者。 如果将其视为不同的主体,就无法理解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生产资料)和“钱”的关系。 如果不了解文脉、结构和关系,就无法实现平衡。 只是生产和分配直接相关的人口与消费相关的人口不同。这使得公平分配变得困难。
在一万人中,参与生产活动的有两千人,其中四百人从事行政工作,四百人从事金融工作,一千二百人在企业工作。 一千二百人生产的物品在市场上出售,用所得收入养活一万人。也就是说,参与生产的一千二百人,但收入分配给两千人,用这些收入养活一万人。 问题在于军费与直接生产行为无关。例如,如果两千人中有四百人成为军人,直接从事生产的只有八百人。军费不通过市场交易,因此不产生收入。因此,这部分成为税收或债务。
这是机制问题。 如何进行适当的分配,如果被眼前的金钱现象所迷惑,就无法掌握实质。 钱是分配的手段。
最终,经济的起点是家庭。 家庭自给自足。 生产、分配和消费都在血缘关系形成的共同体内部完成。 不需要“钱”。 如果家庭无法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就只能饿死。 只有婚姻关系无法自我完成。 近亲结婚的禁忌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经济不应仅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 还应从分配效率和消费效率的角度进行考察。 例如,考虑自己住的房子是用自己的收入建造的。 建房、建房赚钱和住在房子里是相关的。 建造的房子(生产)是否值得自己的劳动报酬(分配),是否能用报酬购买房子(消费支出)。 生产、分配和消费。 劳动、收入和生活。 这是相互关联的,能否平衡这三个要素是经济问题。 工作生产商品,出售生产的物品赚钱,用赚到的钱购买商品。 工作生产电视,出售生产的电视赚钱。用赚到的钱买汽车。 工作生产汽车,出售生产的汽车赚钱。用赚到的钱买电视。
卖和买。收入和支出。入金和出金。收益和费用。借贷。 生产和消费。 卖是从交易对手的角度看是买。 买是从交易对手的角度看是卖。 这种对称关系使经济成立。
经济的实质体现在人口构成上。 为什么说消费是经济的基础? 因为消费的对象是全体人口。 相对而言,生产是生产劳动人口,分配是收入者的人口。
总人口由多少生产劳动人口支撑。 一个家庭中的收入者是谁,有多少人,这是经济的基础。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化,生产从生活中分离独立。 此外,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形成。
生产场所分为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
公共工作是维持共同体的工作。 根本的是保护自己免受外敌侵害和治安。 此外,社会资本的整备、防灾、教育、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等也随之增加。
日本人宣布放弃防卫权,因此将国防视为禁忌,但国家成立的动机首先是国防。这不仅限于人类,自然界的动物也是如此,保护自己免受外敌侵害是第一要务,无可置疑。
私人工作基本上是生产和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并通过出售这些资源获取生活费,赚钱。 要点是,通过工作生产可出售的物品或服务,获取生活所需的“钱”。
然而,世上并非所有人都能通过工作赚取足够的“钱”来生活。有些人无法工作。
经济规模由人口决定。 经济的基础由生产、分配、消费的人口构成决定。
市场的量的增长和扩展带来质的变化。 市场的变化表现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消费者需求存在个体差异,质的变化意味着多样化。 因此,生产者需要将产品和生产体系从量转向质。
随着年龄的变化,生活环境也会改变。因此,住房的形式也需要改变。 少子老龄化对社会结构产生剧烈变化,实际上已经显现。城市中的孤独死。空房增加,老年人住宅增加,三代住宅减少等。
继承从伦理问题转变为物质(制度、设备)问题、金钱问题(税等)的质的变化。
是想要的东西还是需要的东西。 是以提供想要的东西为目的,还是以提供需要的东西为重。 乍一看,似乎在说同样的事情,但根本思想不同。
糖尿病患者因为想要甜食,就应该无限制地提供甜食吗? 需要判断糖尿病患者需要什么,有时需要限制饮食。
释放欲望,无限制地满足需求不一定对对方有利。 追求需要什么是重要的。
大量生产的思想是,首先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但许多人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还会追求味道,即质量。 生产体系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这伴随着高收入、高价格化的需求。 这是向高质量、高价格、长时间使用的价值观转变。这需要维持高收入的体系作为支持。这意味着经济的成熟。
现代日本逆行于从量向质的转变。 一味追求便宜,尽管市场已经饱和,仍试图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追求低价。这就像强行向已经饱腹的人口中灌食。 无意义的生产效率化、机械化、合理化不会带来高收益、高收入。 乱卖竞争导致收益下降,收益恶化导致质量下降,压制人工成本。 不应将低价视为美德,而应追求适当的价格。
结果,现代社会一切都过剩。 过剩意味着产生浪费。 尽管过剩,但分配未能发挥作用。 结果,大量食物过剩,同时饥饿的人增加。 大量房屋滞销,同时无家可归者增加。
将费用视为罪恶的想法是错误的。费用归根结底是人工成本,也是分配的手段。 适当的费用应基于适当的分配。这是竞争力的基础。
物价与收入和收益相关。 如果无原则地放松管制,物价、收入和收益的平衡将无法维持。 放松管制不是万能药。
此外,消费和生产的分离使市场成立。 随着市场的扩展和发展,货币经济成立。 货币是分配的手段。
在货币经济成立的过程中,金融业发展。
经济形成家庭、企业、金融、财政、海外五个领域。
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工薪化方向上是一致的。 即,倾向于统一为工资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化。
经济是将生存所需的资源,按需在必要时分配给所有人。 首先,根据各自的工作分配作为支付手段的“钱”。 使用分配的“钱”从市场购买人们通过工作生产的物品,实现分配。
通过平衡生产的物品、分配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经济得以成立。
生产主体、企业形成产业。 明确自己的国家经济依靠什么。
「金钱」是分配的手段。
现在,当提到「金钱」时,通常指的是纸币。 为了理解现代「金钱」的作用,有必要明确纸币的性质。 纸币是表象货币,不是实物货币。
为了了解纸币的作用,有必要了解纸币的起源。
了解纸币起源的关键字包括国债(借款)、战争、税收、中央银行、议会、市民革命、宪法、民主主义、股份公司、资本等。这些词在了解纸币的作用时具有重要意义。
纸币、国债、战争、税收、中央银行、议会、市民革命、宪法、民主主义、股份公司、资本,加上现代簿记会计、自由经济、市场、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等词汇,构成了开启现代时代的要素。
在英国,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央银行为了承担因战争费用增加的国债,而被赋予了发行纸币的权利。 其背景是国王不能在未经议会批准的情况下随意增加税收,这受到市民革命和《大宪章》的影响。
在美国,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战争期间发行的国债。 由此可见,纸币与战争和国债(借款)、税收有着深刻的关系。 这是了解现代「金钱」作用的重要因素。
战争和国债有着深刻的关系。 大部分战争费用是通过借款来支付的。 因为战争是非生产性的。 用于军事的支出不能用于生活支出。 即,军事生产的财物对生活没有用处。 在这里,生产和消费没有直接联系。 因此,不得不依赖借款。
这是在考虑「金钱」和财政时不能忘记的一点。
并不是说借款不好,而是需要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是靠借款维持的事实。 并且,这意味着经济有一个负的空间,与实物空间是表里关系。
借款有将物的价值与「金钱」的价值分离的作用。 这种性质源于国债和纸币的关系。
货币空间是通过将经济活动换算成货币来形成的负空间。 货币发行权是作为承担国债的代价而获得的。 为什么国家不直接发行货币?因为如果不以国家借款的形式,市场上会流通没有担保的债券,从而失去生产、分配、消费的平衡。
中央银行通过承担国债获得货币发行权,通过向民间企业贷款来培育产业,同时支持国家财政。民间企业可以进行巨额投资,保证就业和税收。
最大的作用是促进资本的形成和税收的增加。
现代纸币以国债,即借款为期限,有着深刻的意义。
什么是借款?
借款是「金钱」,因为它只有名义价值,所以需要有担保来保证其价值。因此,担保是实物。
通常,表象交换价值的纸币需要有担保来保证交换。 国债担保的是征税权。 过去,发行银行以黄金为担保。
纸币是银行券,那么,什么是银行券?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 如果是金币兑换券,持有纸币可以兑换金币。对于发行银行来说,纸币是需要支付金币的债务凭证,即债务凭证。 日本最早发行的纸币是1869年发行的汇兑公司纸币。 发行者不是政府,而是汇兑公司。最初,设立了多个汇兑公司,但在1873年,除了横滨汇兑公司外,其他汇兑公司全部清算。 也就是说,纸币的本质是债务凭证。(《货币的日本史》高木久史著 中公文库)
物与「金钱」的区别。 物是实物价值,「金钱」是名义价值。 物有使用价值。 「金钱」是交换价值,是分配的手段。 物以存在为依据,「金钱」以认知为依据。
物和人与「金钱」有什么不同? 物和人有时间变化,但「金钱」没有质的变化。 物和人基于事实,「金钱」基于认知。 例如,物会劣化、腐败、流行和过时。 「金钱」没有时间变化。 借款将物与「金钱」的价值分离,形成负空间。 负是内在空间。
为了理解经济,需要正确认识物与人的关系。 因为经济的根本是将人们生存所需的资源分配给所有人。
经济是为所有人建造幸福的房子,并分配给所有人。
经济是为了让没有人挨饿,生产食物并分配给所有人。
通货膨胀等现象是由于物,即物资短缺引起的。 金,即金钱过剩引起的。 人,即投机或囤积引起的,需要进行验证。
贫困的原因是人、物、金的过剩或不足和偏差。
贫穷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财阀。 因为贫穷的国家财富和权力更容易集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均等分配。
问题在于「金钱」有放大人和物的扭曲和偏差的倾向,这源于「金钱」的性质。
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生产构成、分配构成、消费构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导致了经济的扭曲和偏差。
需要对少子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建模。 需要验证其对生产、分配、消费各方面的影响。
基准、基础、基础部分。 就像预算一样,需要估算扭曲对各部分的影响。
「金钱」是分配的手段。 目的是将所需的物品按需分配给需要的人。
然而,不仅有实际需求,还有投机行为。 一方面空房增加,另一方面无家可归者增加。
物的价值与「金钱」的价值脱离。 「金钱」的流动扰乱市场,最坏的情况下,使市场功能失效。
今天,货币没有质的差异,但过去,高额货币和小额货币、钱币的作用不同。 因为过去货币是实物货币,具有物的属性。 今天,纸币和硬币之间仍有一些质的差异。
借款由债权和债务组成。
借款中的债权是「金钱」。 「金钱」、现金是资产。 债务是还款义务。 借款需要有担保作为保证。
也就是说,借款由「金钱」、借据、担保三个要素以及借贷双方组成。 纸币的发行也是如此。
纸币的成立依赖于纸币和国债,担保是征税权。
增加货币意味着增加借款。
纸币是一种具有匿名性的证券。
纸币的匿名性在于纸币只特化了发行者和金额。 与记载了受款人、金额、支付日期、支付地点、出票人签名、出票日期、出票地点等的承兑汇票相比,纸币除了面额和通用范围外,无期限、无限制有效。 特别是没有期限这一点很重要。
可以将其视为没有期限限制的汇票。 这就是纸币的积累性、货币价值积累性的依据。
首先,「金钱」是数值,是认知上的产物。 「金钱」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为的。 「金钱」是离散数,是自然数。 其次,「金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第三,「金钱」是交换价值、交换手段、支付手段、结算手段。 第四,「金钱」具有保存价值和积累性。 第五,「金钱」具有流动性。 第六,「金钱」统一了价值。 第七,「金钱」具有借款、负债的性质,有还款义务。 纸币的起源是国债。 第八,「金钱」派生利息,产生时间价值。 第九,「金钱」具有匿名性。 第十,「金钱」提供货币单位、经济价值的尺度。 第十一,「金钱」形成负空间。 第十二,「金钱」是信息。现代纸币是不可兑换的表象货币。 第十三,「金钱」可以移动、转移、替换。可以作为物品处理。 第十四,「金钱」可以拥有,产生所有权。 第十五,「金钱」可以买卖。 第十六,「金钱」可以借贷。 第十七,「金钱」具有通用性。「金钱」不挑选对象。 无论对方是总统、孩子还是工人,一百日元就是一百日元。 第十八,「金钱」具有结算完成性。具有即决性。 第十九,「金钱」是可以用面额相同的经济价值物品交换的权利。 第二十,「金钱」基于信用。 第二十一,「金钱」是一种债券。
这些纸币的性质构成了今天的经济体制框架。 特别需要注意负空间与实物空间的关系。 「金钱」的流动引导物的流动,人们的劳动表现为「金钱」的作用。 经济分析必须基于人、物、金的流动和数值事实。原始数据是依据。不仅需要金钱信息,还需要生产量和人口等实物信息的支持。 不仅要揭示表面显现的数字,还要揭示其背后的结构、机制和规律,这是最终目标。
此外,这种「金钱」的性质不仅产生短期作用,还产生长期作用。
生产场所的经济。
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民能够生活。 为了让国民安心生活,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 这就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场所和生产场所的分离产生了分配场所。 「金钱」是分配的手段。 生产场所的「金钱」的作用和流动与消费场所的「金钱」的作用和流动是不同的。
生产组织也兼具分配组织的功能。
生产场所的目的是生产和获取消费所需的物品,并在需要时将所需物品提供给需要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基本上是物品而不是「金钱」。
当然,社会效用是一个问题。必要性。
在制造业中,进行设备投资,采购原材料,制造产品并销售。 将销售收入根据工作分配为收入。
收入包括费用、报酬和生活费。 如果不从费用、报酬和生活费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就无法理解正确的工作。 仅仅将其视为费用是无法得出适当的收入的。 收入也是分配的手段,这一点不能忘记。
这就是失业对策的重要性。 平衡生产、分配和消费是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的「金钱」的作用和流动与分配的「金钱」的作用和流动是不同的。首先,目的和组织不同。
分配是基于对生产活动的评价,组织性地分配报酬,消费者使用分配的报酬购买生产资料,从而完成分配。
分配组织利用生产组织,但并不相同。如果混淆这一点,就无法区分生产和分配。
生产组织的目的是如何高效地生产,而分配组织的目的是如何高效地进行公平分配。
生产的「金钱」的作用和流动有其固有的系统和计算体系。 为了控制生产的「金钱」的作用,发明了簿记会计。
通过发行纸币,确立了资产、负债、资本、收益、费用的概念,形成了现代会计的基础。
纸币的本质是债务凭证,即借据。
有必要明确借款的经济效应。 首先,从现象上看,是从贷方到借方的「金钱」流动。 当「金钱」从贷方流向借方时,同量的债权和债务垂直派生。 同时也派生出利息。 即,借款产生现金、债权、债务和利息四种作用。
进一步详细考察每个要素的作用。 首先是现金。现金是资产,是形成资产的因素。 现金是债务凭证。可以电子信息化,但债务凭证的性质不会改变。 此外,现金的匿名性和结算完成性很重要。 其次,借款对借方来说是债务,对贷方来说是债权。 债务是负债,有还款义务,并派生出利息。 债务可以转移。 债务是通过凭证保证的合同。 第三,借款对贷方来说是债权。 债权是资产,可以作为担保。 债权可以转让。 债权可以分割。 债权派生出利息。 债权是通过凭证保证的合同。 第四,利息的产生。利息是金融成本,这一点不能忘记。 此外,利息产生时间价值。 利息通过合同成立。
借款通过收入和支出表现出来。通过出金和入金发挥作用。
借款产生收入(资产、现金)和债务。 从对方的角度看,是贷款(债权)和支出。 重要的是「金钱」的流动与债权、债务的关系,以及时间价值和利息的作用。
现金通过使用,即运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使用方式和运用方向很重要。 使用方式包括投资和费用。 投资形成资产。资产中包括贷款。 问题是会计上的投资和费用不一定与「金钱」的流动一致。
「金钱」的流动从借贷开始。资产转为费用,费用转为销售收入,从费用和销售的差额中计算利润。 通过支出费用实现分配。
短期资金的作用是作为负债筹集资金,作为费用支出,作为销售收入回收。回收的资金再投资。 长期资金通过初期投资、设备投资、土地购买、贷款等形成。
重要的是费用是分配的手段,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费用尽量减少是常见的想法,但费用是收入的来源,重要的是如何平衡生产和收入。
生产的「金钱」的作用和流动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短期作用形成损益,长期作用形成借贷。
企业、家庭、政府、金融机构、个人等经济主体通过收入和支出,即入金和出金发挥作用。 这是基于「金钱」的经济活动的前提。
会计是区分「金钱」的长期作用和短期作用,衡量经济状况的制度和规范。 长期作用属于借贷框架,短期作用属于损益。
收入包括负债性收入和收益性收入。 在会计上,负债性收入分类为总资本(负债、净资产),收益性收入分类为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负债、净资产、收益并不直接与收入相关,而是基于收入的作用。 例如,应付账款是没有支出的购买,因此实际上是借款。
收益是指附加价值。费用是除去利润的附加价值,附加价值是通过单位期间的工作和劳动产生和附加的价值。 基础是由负债性收入形成的。 起点是负债性收入的初始设定,在那时,资本成立。 资本是会计概念,如果不理解会计,就无法实质性理解资本主义。
这也适用于民主主义。民主主义也是制度性概念。
决算书是为了向经营者、利益相关者、税务机关报告,基于单位期间内「金钱」的作用,按照一定标准计算企业经济状况的表格。
这表明有必要从市场、证券、税收三个方面检验经营的作用。
纸币具有债务证券的性质,象征着生产、企业体从负债、借款开始。 资本也是负债账户。
问题在于会计上的「金钱」的作用与实际「金钱」的流动不一定一致。 典型的是折旧费用,通常有人说折旧费用是没有支出的费用,这是错误的,没有与「金钱」的流动无关的会计科目。 本来,折旧费用应该与借款的还款额挂钩,但借款的还款额不计入损益和借贷,而作为负债的差额账户反映。因此,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无法维持,为了补充这一点,设置了折旧费用。 但是,像土地这样的非折旧资产的负债在借贷上不清算而保留。
从短期来看,销售债权和采购债务也有类似的作用。
折旧是最具主观性的。 英国的会计思想中有创造性会计。 会计规则中写明了不应做的事,但没有写明可以做的事。 欧美人常有如果无法取胜就改变规则的想法,而日本人则有绝对遵守既定规则并神圣视之的倾向。
经济中重要的是借款的还款额。 损益上的赤字只是参考,但借款还款拖欠会导致破产。 然而,借款的还款额没有计入任何地方。因此,资金周转不清晰。
高流动性、保存价值和积累性是重要的作用。 此外,基本上具有负债性和还款义务。 并且派生利息,具有时间价值。 这与土地等资产有根本区别。 此外,「金钱」构成现金存款的资产和负债。
「金钱」是分配的手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作用和短期作用。 特别是长期作用涉及时间价值,派生利息。 「金钱」长期作用的重要性在于形成负债和资产,其根本在于债权和债务。 在损益上作为折旧的依据,但与实际现金流不同。需要注意这一点。 负债有还款义务,但负债的还款不计入损益和借贷。 但是,负债还款拖欠会导致企业破产。 赤字并不立即导致公司破产,但借款还款拖欠会立即导致破产。
统一价值意味着可以量化经济价值,并进行计算。 例如,可以将时间、人和劳动相乘。 可以将苹果的价值、箱子的价值和果汁的价值相加。
通过这一点,可以计算所有经济价值。
通过量化,可以将债权和债务证券化。 证券是权利,可以分割权利,进行借贷、买卖。 纸币是一种证券。
物的经济价值,单独物品难以分割、借贷、买卖。 例如土地。将土地的价值换算成金钱并证券化,可以增加流动性。
以土地为担保,借款投资设备。通过「金钱」的流动和作用形成资产和负债。
经济偏向生产的原因是收入的产生在生产部分。 因此,家庭处于弱势地位,但实际上,消费是最终目的。 为了保持经济状况正常,政府、金融、民间企业、家庭、海外贸易等各部门需要协调各自的角色。 为此,需要将经济机制模型化,通过基于指标的仪器控制经济。
通过资金的流动和作用,将其与各部门联系起来,了解各部门应如何行动。仅仅通过现象论和对策论的应对,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分工的破裂,只有各国合作才能解决。 如果这是现实,那就是神的意志。
剥去一切杂物、杂念、不纯物、浪费,燃尽,剩下的纯粹存在,灵魂。
这就是神。 即,对真理的纯洁、天真的信仰。这也通向科学的根本精神。
神不希望人们不幸。
使人们不幸的是人类自己。
中国是伟大的。
中国的伟大在于其历史渊源。
中国的渊源在于《易经》。
仁义礼智忠诗信孝悌。这些概念与自由、平等、博爱相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与经济相通。
无穷生太极。 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
道始于一,一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天文训)
太初有无,无则无名,一之所起。
一有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隙,谓之命。
留动生物,物成而有生理,谓之形。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姓。
这与货币的成立相通。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有塞则有通,有通则有塞。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震。(《庄子》)
这些都与经济相通。